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7个院系启动试点2+X人才培养改革,为本科教育注入新动能。
先后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等称号。主要研究神经干细胞和脑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
近期发现了我国典型城市大气中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现象,阐明了我国典型城市大气新粒子生成事件的化学机制。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报告会并为主讲嘉宾颁发纪念证书。他长期从事大气污染化学研究,近期主攻典型城市大气二次颗粒物的生成、生长、老化与消亡。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胡安宁、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徐文东、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振纲、环境科学系教授王琳,分别作为不同学科的代表发表主题演讲,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需求,解析各学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交流学术心得和成长体会。为庆祝建校114周年,5月21日,复旦大学第53届科学报告会举行。
依据陈望道老校长发起的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倡议,1954年的复旦校庆即举行了复旦大学首届科学讨论会,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成为复旦大学的传统。近300名师生在现场共享这场学术盛宴。要珍惜时代际遇,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在实践历练中经风雨见世面,在艰苦磨砺中练就过硬本领,在改革创新中勇于担当作为,在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5月16上午,陕西省选调生座谈会正式召开。焦扬在讲话中衷心感谢陕西省委省政府对复旦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对在陕复旦选调生的教育培养。校党委副书记尹冬梅、学校办、研工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考察。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思光、副巡视员李芳等参加有关活动。
作为组织上严格选拔、精准选调、精心培养的选调生,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努力做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青年先锋群体。双方在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推动人才培养输送合作等方面深入交换意见。
考察期间,焦扬还与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广智同志进行了会谈要充分依托双方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形成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平台。复旦将根据内大所需,尽学校所能,支持内大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服务内蒙古主导特色产业,抓好工作对接,落实合作项目,希望两校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焦扬代表学校对内蒙古大学一行的到访表示诚挚欢迎。
5月10日,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朱炳文、校长陈国庆率团访问复旦大学。会上,朱炳文介绍了教育部部省合建工作的要求和对两校合作的期盼,建议双方按照部省合建重点任务的六个先起来要求,以对口学科、文化交流为重点,着力推进合作共建。要针对突出需求做好策划,瞄准双一流建设要求,充分调研,务实推进。许宁生表示此次部省合建对口合作是复旦大学与内蒙古大学深化合作的良好契机,复旦大学有决心把这项国家战略任务做好。
她表示,复旦与内大渊源深厚、合作密切,都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都有着建设一流的目标。当天,内蒙古大学一行在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副校长张人禾等陪同下参观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复旦大学校史馆、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任重书院等。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校长许宁生在子彬院会见内蒙古大学一行,并就两校对口合建事宜开展座谈交流,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高光来,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周亚明及相关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与内大对口合作是国家交给复旦的光荣使命,是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应尽责任。她回顾了当年复旦响应国家号召,选派学术骨干加入内大建设,两校从此结下情谊的历史。陈国庆介绍了内蒙古大学的历史沿革和两校渊源、建设目标和发展需求,希望与复旦大学开展系统化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助力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他指出,要以坚持长期合作的新机制对接双方需求,要将人才合作交流与重点人才的学术兴趣、事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促进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复旦大学在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人,一等奖6项,包括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与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当前,复旦大学正按照党中央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标准定位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建设。
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复旦科学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获奖名单 制图:郑佳欣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他们在这种磁性二维材料中获得了高于室温的铁磁转变温度,为未来基于这种材料研发超高密度、栅压可调且室温可用的磁电子学器件提供了一种可能。高大上成果持续涌现的背后,是张远波多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深蹲,在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探索未知领域更多的可能性。
此次复旦大学获得三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都历经了十年左右的持续攻关。面向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复旦科研团队持续发力。
基础医学院研究员袁正宏领衔的项目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多重新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十余年来对制约乙肝治愈的瓶颈及其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研发针对性治疗策略,取得了系列基础理论创新和若干具转化应用潜力的抗病毒靶点和工具。如今,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以构筑复旦大学创新高地,奉献国际顶级创新型特大城市建设为目标,以凝聚高水平项目与团队,形成核心研究领域基础。5月15日上午,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面向未来,复旦大学将一如既往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复旦优势,不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毛颖领衔的IDH突变胶质瘤的发病机理及分型应用项目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胶质瘤代谢致瘤学说,改善了病人预后,提升了我国胶质瘤诊疗水平。附属肿瘤医院教授雷群英领衔的项目肿瘤细胞代谢感受的调控机制及其病理效应近十年来围绕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了乙酰化修饰在肿瘤细胞代谢感受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为代谢修正治疗带来了曙光。
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为科研的内在动力,这是复旦大学在新时代科研征程中坚守的方向。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科技创新不只要为扩大学术国际影响而努力,更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而奋斗。
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的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回国8年来带领团队开辟并引领了二维黑磷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中。
当前,科技创新驱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凸现。2017年10月以来,学校围绕国家需求和科创中心战略,牵头一计划两中心,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共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104项。在今年初召开的复旦大学科技工作会议上,校长许宁生发出号召,进一步明确了复旦大学科技工作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打造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 提前布局 原始创新复旦大学张江校区夜景沉下心来,潜心研究,久久为功,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拿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一直是复旦大学努力的方向。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姜育刚领衔的高速铁路设施故障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研制的综合高速铁路智能故障检测系统,解决了现有故障检测系统普遍存在的精度不足和不易部署的难题,填补了高速铁路设施故障检测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大幅提高了我国铁路设施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附属肿瘤医院教授缪长虹领衔的麻醉策略影响围手术期肿瘤免疫综合技术的临床应用项目为优化麻醉技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乃至改善患者中远期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策略的优化。
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持续深耕 厚积薄发基础科学研究孕育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无限可能,更离不开科学家的坚守。营造交叉融合研究氛围,打造全球顶尖科创中心为功能定位,已开始全面运行。
材料科学系教授俞燕蕾领衔的光响应高分子材料项目发展了光响应液晶高分子可控合成的新策略、多尺度协同作用调控的新理论,建立了光控柔性执行器构筑的新机制,为智能形变材料及柔性机器人的制备与应用提供了全新思路,推动了光响应液晶高分子化学的发展。近几年张远波又把研究方向拓展到磁性和强关联二维材料上,在二维铁磁材料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结果。